国葬:大办特办,就是为了给活人看? | 循迹晓讲
循迹 ·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
主讲:赛艇队长
策划:赛艇队长
责编:马戏团长
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
◇ 安卓手机用户直接点击图片,即可报名参加赛艇队长的线下游活动
◇ 安卓手机用户直接点击图片,即可报名参加三喵先生的线下游活动
◇ 苹果手机用户按上图操作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和赛艇队长的线下游活动
在日常的新闻中,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“国葬”,一些知名政治人物去世之后往往以国葬礼仪给他办后事,以示对他的尊重。而这种给去世的政治人物举办国葬也在一些国家成了传统,去年去世的英国女王和安倍晋三,我们就看到了两场国葬。
◇ 伊丽莎白女王隆重的国葬仪式
那么国葬到底是怎么来的?什么人有资格享受国葬?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国葬可以理解成以国家政府的名义为逝者举行葬礼,以表达哀悼,这是现代社会的葬礼仪式中规格最高的一种。不过,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。
◇ 梭伦(约前640年—约前558年),生于雅典,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著名的改革家、政治家、诗人,古希腊七贤之一
雅典城邦实行贵族政治,民众并没有参政的权利,公元前6世纪左右,执政官梭伦在雅典实行民主制度改革。在这次改革中,他提高了民众的参政权利。为了进一步让民众感受到这种权利,梭伦对于生活习惯的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,其中就包括雅典的丧葬制度。
在此前,葬礼往往由逝者的家族私下举行,梭伦提出了公共葬礼的概念,即将逝者的葬礼从个体私人事务转变为整个城邦的公共事件,这样的话公共葬礼不仅仅是某家某姓的职责,而是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关注的对象,以此展示出雅典社会的凝聚力和公民责任感。
此外,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可以举行大规模的公共葬礼,由公民议会商讨具体规模,一般来讲都是特别隆重的,通过这种隆重的葬礼激励活着的士兵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。
◇ 伯里克利(约公元前495年—前429年),雅典执政官
这种由公民之间商讨,以及举办公共葬礼的形式就和今天的国葬非常相似。另外在葬礼上他增加了最引人注目的一项,在葬礼上发表的演讲,这种演讲怀念死者是次要的,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公民之间的交流和认同感。其中雅典城邦执政官伯里克利就是在阵亡士兵的葬礼上发表演讲,详细阐述了雅典的民主制度,这次演讲也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。
此后罗马受希腊影响,引进了这种国葬制度,皇帝屋大维生前功绩太大,死后元老院就商量他的葬礼用那种规格比较合适,最终元老院决定奥古斯都的葬礼采用公共葬礼的最高规格,他下葬的当天几乎罗马全城的人都出动了,还规定所有人上街不能戴金戒指和铁质的头箍,否则被看作是对屋大维的不尊重。
这场葬礼结束后,罗马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不成文规定,皇帝死后元老院要出资给他办葬礼,葬礼形式及标准要参照屋大维的这场。
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,由于各国四分五裂,国王不像以前有那么大的影响力,在行政体系中也没有了像元老院、公民大会这种议会制度,也就没有了国葬。直到近代西方国家开始有议会制度后,国葬得以再次出现。
一般来说各国的国君和政府首脑都会自动享受国葬待遇,除非本人宣布放弃,其他为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,可以经过议会讨论也可以享受国葬。
◇ 纳尔逊的送葬驳船
这些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也以政界和军界的人士为主,比如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后,皇家海军舰队司令纳尔逊中将战死,在回国后就享受了国葬待遇。越南战争后美国军方和民间就开始了阵亡士兵的遗体收集工作,到80年代工作已经接近尾声,但还有一部分人遗体实在太难找,美国政府就在1984年为这些阵亡的士兵举行了国葬仪式。
◇ 图为描绘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葬礼的绘画
有时候国葬也会为其他领域的人物举办,1727年,“近代物理学之父”牛顿去世,国王乔治一世就提出为牛顿举行国葬,在晚年牛顿的身份已经不仅是被苹果砸脑袋的科学家那么简单了。在他去世时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,他还曾担任皇家铸币厂的厂长,并且在任期间决定了用黄金代替白银与英镑挂钩,被誉为“金本位之父”。
◇ 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“科学家之角”的艾萨克·牛顿勋爵墓地
此外,牛顿在1705年被安妮女王授予爵士头衔,拥有了贵族身份。而牛顿在晚年时又皈依宗教,笃信上帝,为宗教界也做出一些贡献。因为他在这些领域中的成就和人脉,整个议会讨论的特别顺利,好几百个议员一致通过批准了牛顿的国葬待遇。
伏尔泰在流亡英国的时候就看到了牛顿的葬礼,这让他大受震撼,他说走进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人们瞻仰的不是历代国王,而是在科学、文化事业上完成巨大壮举的古圣先贤,英国人对才能如此尊敬,也活该让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。
1778年5月30日,伏尔泰去世,由于得罪了教会,这位思想家不能长眠在巴黎,他生前的亲朋们只得把他的遗体安放在一个修道院内。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后,伏尔泰的遗骸才迁回巴黎的先贤祠内,并给伏尔泰补办了国葬。
◇ 巴黎先贤祠中的伏尔泰墓
到了冷战结束,世界摆脱核战阴影后,国葬则变得更加平民化。
1997年印度政府为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,以表彰她生前的博爱善举(关于特蕾莎修女的故事详见:特蕾莎修女:她一个精明的骗子,那你是什么?| 循迹晓讲),2008年法国最后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去世,法国政府就为他举办了国葬,总统萨科齐总理希拉克全都出席现场。
在本世纪初恐怖活动在欧洲肆虐,比如西班牙爆发了311爆炸案,俄罗斯发生了别斯兰人质事件,事后本国政府都给这些无辜的遇难者举行了国葬,以表明政府的立场。
和西方相比,中国的国葬制度要晚了很多,古代中国一直都是“朕即国家”,皇帝的葬礼也没人审批不算国葬,其他公卿大臣也不敢用皇帝的规格办葬礼。直到1916年护国功臣蔡锷去世,1917年北洋政府为他举行国葬,这是中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。
◇ 蔡锷将军
此后的民国国葬更像是安抚各方势力的工具,唐继尧、谭延闿等人都是一方督抚也都对国民党有恩,死后就都得到了国葬待遇。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,关于他的葬礼也成了各派争夺民国正统的旗帜,此时北京是由段祺瑞执政府控制,经过执政府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民国由开创之功,理应为他举行国葬。
而南方国民党却有别的想法,他们认为如果执政府有资格举行国葬的话,那执政府就成了合法政府,自己在南方的政权不就是非法组织了么。为此他们只是接受了北京执政府国葬的安排,但在自己的地盘设坛祭奠时始终对国葬两个字闭口不提。
◇ 图为宋庆龄和孙科、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在孙中山先生灵堂
◇ 图为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平南迁至南京
孙中山临终遗言要死后归葬南京,执政府只能把灵柩暂时安放于西山碧云寺,等到27年北伐结束,南京国民政府成立,他们需要得到全体国民更多的认可,所以为孙中山重新举行葬礼就进入了当时南京政府的考虑范围,通过强化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来提高国民党本身的政权合法性。
于是在1929年1月南京政府组织奉安委员会,为孙中山举行迁葬南京的奉安大典,军警开道护卫,飞机低飞送灵,这场葬礼的规格、规模、仪典都为民国历史之最。这场葬礼不仅为国民政府强调了正统性,也成了民国的重要象征。
国葬从古至今,虽然都是给死人办的,但它们的真实内涵则是给活人看的,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政府某种倾向。就像孙中山的葬礼,办的再隆重也不是给孙中山看的,而是给当时所有活着的人看的。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(END)
◇ 安卓手机用户直接点击图片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线下游活动
◇ 按上图操作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和赛艇队长的线下游活动
★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,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,讲自己的漫聊,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。
★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?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?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?有录制过的小片,Vlog,写过的讲稿,欢迎给我们投喂。
★投喂方式:在“循迹晓讲”微信公众号发消息,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。
●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●
哈马斯版“地道战”,会让以色列比小鬼子还绝望? | 循迹晓讲
苏联空潜快战术:教会了乌克兰,饿死了俄罗斯 | 循迹晓讲
联合国181号决议:巴勒斯坦人为啥不认?| 循迹晓讲
埃及穆兄会:他们的理想很“伟大”,为啥却让所有人都感到害怕?| 循迹晓讲